[艺术市场通讯]画廊融资的机遇与挑战:TEFAF首份主题性报告出炉
The European Fine Art Foundation releases TEFAF 2018 Art Market Report this month. Presented by Anders Petterson of ArtTactic, it looks at how dealers finance their day-to-day business activities, the products that are currently available, and the potential for market growth. TEFAF China reveals that they will collaborate with Petterson to draft a report focalizing on Chinese art market.
欧洲艺术基金会于本月初TEFAF纽约春季博览会期间在纽约发布《TEFAF艺术市场报告》,报告聚焦以画廊为主的艺术经销商的融资问题,由艺术品数据分析公司ArtTactic的安德斯•彼得森(Anders Petterson)撰写。同时TEFAF China向《艺术市场通讯》透露他们近期可能会与彼得森再次合作专门针对中国艺术市场发布一份主题性调查报告。
这是TEFAF首次以“主题性报告”形式代替“年度报告”,官方就这一改动回应到:“主题性报告相较年度报告更为深入且高度聚焦,有望更好地服务艺术品经销商群体以及更广泛的艺术界生态。”
报告就艺术经销商的融资模式、融资风险、融资机会等进行了并进行调查、采访、分析、预测,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报告的主要内容。
小市场大潜能?
▲艺术品融资市场的规模和资金结构
经销商的融资在整个艺术品抵押贷款市场中仅占据10%的份额:目前画廊和艺术品经销商获得的贷款总数估计在14亿至21亿美金之间,而2017年全球艺术品抵押融资市场的估值达到170至200亿美金之间。
美国艺术品经销商从领先的、资产抵押艺术品金融市场中受益:虽然很难就艺术品抵押融资市场的全球区域份额给出准确的数字,但是贷方估计美国占据了全球艺术品经销商的艺术品抵押融资市场的90%以上。
2017年经销商的贷款融资占其总库存价值的10%以下: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艺术品抵押融资的贷款额度仅占经销商库存总额的5-8%,较其他零售行业偏低,整个零售行业的平均负债率达到46-70%。
国际法律框架的缺失是否成为阻碍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6至2026年全球超高净值群体艺术收藏估值
美国艺术品抵押融资市场受益于利好的法律框架:《统一商法典》(Uniform Commercial Code)允许借款人在借贷期间享受对抵押标的占有权,该规定对于经销商的经营十分有利。而在其他那些由贷款方享受抵押标的占有权的国家,这种融资方式对艺术品经销商就不太受用了。
欧洲的法律框架碎片化:虽然欧洲许多国家的政策在变革,向美国的规定靠拢,一体化法律框架的缺失将成为未来欧洲艺术品抵押融资市场发展的阻碍。
专家认为想要刺激艺术品抵押融资市场发展必须建立合理的国际法律框架:据艺术品融资专家称,若英国,欧洲地区和香港等地能够仿照美国《统一商法典》的规定,使得贷方的利益受到有形资产的保证,同时借方保留占有权,将催化该市场的迅速健康发展。
负债融资在艺术品经销行业中扮演什么角色?
▲艺术品经销商资产负债率
艺术品经销商的资产负债率总体较低:参与调查的142个TEFAF艺术品经销商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百分之64%的经销商表示他们的资产负债率在0-9%之间,参与调查的经销商和画廊中有56%表示他们没有负债。
使用艺术品抵押融资的经销商资产杠杆率略高:使用艺术品抵押融资的经销商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15%,超过整体平均水平的两倍。然而他们中有75%的贷款来自私人银行,说明采取抵押融资手段的经销商本身经济实力雄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利用私人银行的关系获取高额的资金支持。
印象派和现当代艺术领域的经销商资产杠杆率略高:通过对比不同流派艺术品经销商的资产负债率,我们发现经营印象派作品和现当代艺术品的经销商资产负债率高于平均水平。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艺术品融资的贷方更关注艺术市场中资本流动性最大、偿债能力最强的领域。2017年印象派、战后艺术和现当代艺术占据了苏富比、佳士得以及飞利浦等拍卖机构的年成交额的50.8%,而2016年这个数字是46.1%。
由于销售情况的不可预见性,艺术品经销商担心融资风险过高:36%的经销商认为贷款方式对于他们的库存艺术品来说风险“高”或“太高”。主要原因是画廊销售业绩疲软,未来销售情况不可预测。
一半左右的艺术品经销商担心清偿问题:虽然参与调查的大部分经销商是通过建立强大的资金池和利用留存利润来维持经营,但是清偿依然是他们的一大顾虑。参与调查的经销商中有25%表示他们“略微担忧”,17%表示“担忧”,8%表示“非常担忧”市场低迷时期的资金流动。表明画廊即便积攒多年经营经验后已经适应了艺术品销售情况的不可预见性和不稳定性,例如2009年那样的市场低迷时期下的大数额清偿,对于画廊的生存依然存在巨大威胁。
目前画廊的资金一般来自哪里?
▲画廊资金来源分布
留存收益:大部分艺术品经销商使用留存收益来支持经营活动:支付场地费用,增加库存,维持营运,举办展览,参加艺博会,开展项目等。90%的经销商表示他们是使用留存收益来维持库存。
私人投资:调查结果显示私人投资比举债筹资的方式更受欢迎。63%的经销商表示遇到投资机会时一般会有其他投资人共同介入。28%说他们的库存艺术品会有私人投资支持,6%表示他们的画廊场地和不动产也涉及私人投资。
银行贷款:29%的经销商表示为了满足运营资金的需求,他们会申请银行商业贷款,14%表示他们的不动产也涉及商业贷款,11-12%的经销商使用商业贷款来运作库存和投资。还有一些经销商依赖私人银行进行融资。
艺术品抵押融资:尽管15%的经销商表示曾经使用艺术品作为贷款的抵押标的,其中仅有4%表示他们将此作为融资的常用手段。
艺术行业融资面临哪些挑战?
▲经销商不使用艺术品抵押贷款的原因
担保程序繁琐冗长:参与调查的艺术品经销商中有44%表示繁琐冗长的担保程序是他们放弃用这种方式融资的主要原因。然而贷方表示经销商往往对于贷款规定所要求的尽职调查内容,例如情况介绍,反洗钱证明,信用核查等缺乏充分的准备。
融资成本过高:21%的经销商表示融资的成本过高。艺术品抵押贷款需要6-24%的利率,因此并不完全适合长期性的融资需求,但是可以作为一个替代性的融资手段。艺术品抵押贷款的利率尽管可能比通过投资者筹款的成本高两倍,但前者的优势在于确保经销商本身可以在销售过程中获得更大比重的分红。
估值和尽职调查:13%的经销商表示他们不希望标的艺术品的所有权信息在贷款交易过程中被披露。通过采访贷方我们得知,担保手续中最为困难的就是估值。经销商的期待估值是以零售市场的交易价格为参照,然而贷方倾向于以更加保守的拍卖价格作为估值的参考标准。
所有权和真伪:在采访中贷方表示,尽职调查面临的关键问题是确保艺术品持有人的所有权清晰无误,以及确保艺术品本身的真实性。他们提到,不乏有以委托保管的艺术品,或者赝品、伪造物作为抵押标的的情况。贷方面临双重风险:抵押物所有权不完善或者抵押物无价值。区块链技术也没有办法为艺术市场的这个顽疾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未来需求?
▲信用评级困难对艺术品经销商经营的影响
超过三分之一的经销商表示对艺术品抵押贷款感兴趣:尽管只有4%的经销商将艺术品抵押贷款作为常规性的融资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有31%的经销商表示他们对这种融资手段有兴趣。
融资经营依然是画廊行业的热门手段:参与调查的经销商中有87%认为他们更倾向于融资经营。目前经销商主要依赖留存收益(59%的经销商在使用)或者私人合作投资(63%的经销商在使用)来融资。
经销商信誉难以证明:57%的贷方表示艺术品经销商的信誉难以证明,说明信用评估体系的透明化程度还有待提升。申请贷款的门槛特别高,主要是因为:预计成本高,审批流程费时费力,以及清偿风险高。只有通过宣传、教育,让各方充分了解艺术品抵押融资的机遇与风险,实现透明化和专业化,才有可能准确呈现信用信息,从而促进艺术品经销商的发展。
近30%的经销商表示缺乏信用评级阻碍经营发展:28%的经销商说他们无法证明自己的信誉,阻碍了经营和发展。
本报告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参加TEFAF的画廊,但文中提及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国画廊同样存在。中国画廊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应运而生,在经历了探索初期的迷茫、经济危机的冲击后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这其中有画廊内部的原因,也有制度法律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在艺术品经销商融资方面,艺术品抵押贷款的国家法律政策和贷方征信制度有待健全。同时也需要画廊自身的经营向专业化方向迈进,配合推动整个产业的融资模式发展。画廊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融资需求特点、偿还能力、资金周转情况等;其次要明确各类融资方式的条件、成本、流程和风险,选择适合自身的融资模式;最后应该关注市场动向,做好风险防范措施,以预防资金回笼不顺畅阻碍画廊的发展。